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
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老中青”泰州活力迸发
“最美人间四月天,最是一年春好处。今日泰州,一路春光无限,满眼春意盎然,处处传递着‘泰州泰美,泰想你来’的春天邀约。”4月12日,在以“创新·融合·共赢”为主题的泰州产业新生态交流对接会暨2025上证春季所长座谈会上,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表示,泰州不仅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的发展热度更是持续提升,处处涌动着澎湃的创业激情、创新活力和创富热潮。近期,泰州正式加入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产业转型支撑能力都将进一步提升。
姜冬冬用“老、中、青”三个关键字来推介泰州,让大家记住泰州。
“老”是指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泰州,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泰州人文荟萃,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形成了韵味独特的人文“三水”;民本文化、盐税文化、戏曲文化等特色文化承载着独有的记忆和标识,共同造就了这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
“中”是指苏中门户、交通枢纽。泰州在地理位置上是江苏省几何中心,是苏中之中,联通东西、承接南北,自古便有“水陆要津、咽喉剧郡”之称。泰州致力于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内外联动的发展优势。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2条高铁加快建设,过江通道建成2条、在建4条、规划2条,未来将形成“十字形高铁,八龙过江”的格局,泰州正努力成为长三角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青”是指三十而立、活力迸发。地级市泰州市成立于1996年,明年即将迎来建市30周年,是江苏省最年轻的设区市之一,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处处迸发着青春活力。作为一个新建市,泰州始终在加速奔跑,每隔几年经济总量就跨过一个千亿级的台阶,2024年突破70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总量目标。泰州以制造业立市,产业基础扎实,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排名第3的泰兴经济开发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前,泰州正在加快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8+13+X”产业链群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泰州的活力,还体现在科创动能的不断集聚上。目前泰州正积极与北大、复旦等高校,以及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产研院等机构开展合作,布局建设了27个高能级科创平台、28家区域离岸创新中心和104家企业离岸创新中心,近期还正式加入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泰州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产业转型支撑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也是助力产业转型与创新的精锐先锋、稳定经济增长的坚实力量。
会上,姜冬冬重点介绍了资本市场的“泰州板块”。近年来,泰州市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大力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支持上市企业发展,全面促进“泰州板块”扩容提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30家,A股上市公司实现市(区)全覆盖。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数量位列江苏省第4。泰州还拥有即将沪市主板发行上市企业1家,在审企业3家,江苏证监局在辅企业12家。“希望参会的泰州企业,抢抓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契机,认真研究最新政策,加快做优做强。”姜冬冬说。
据介绍,泰州正按照“1234”的总体工作布局,全力打造“到泰州,泰周到”一流营商环境,致力融入苏南、融入上海,突出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
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秦猛:
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 汇聚未来发展新优势
“当前,泰州正面向全国,着力融入上海、融入苏南,嫁接金融资本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企业上市助力城市发展,围绕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汇聚泰州未来发展新优势,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4月12日,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秦猛在泰州产业新生态交流对接会暨2025上证春季所长座谈会上如是推介。
“产、水、文、人”四篇文章中的“产”,是指泰州致力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秦猛介绍,目前泰州正锚定“大海新晨”四大标志性现代化产业方向,重点建设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细分为13条产业链和若干个未来产业领域,形成“8+13+X”重点产业链群建设体系。
自2006年起,泰州高起点打造中国医药城,聚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近年来,泰州培育壮大了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招引建设阿斯利康、安诺维他、勃林格殷格翰等国际知名药企,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与此同时,传统食品加工以及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等新兴领域积厚成势,累计吸引集聚1400余家大健康规上企业。2025年,泰州大健康产业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目前,泰州拥有医药制造类科创板上市公司4家,数量居江苏省第1位、全国第4位。
得益于近百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和12.5米深水航道,泰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泰州的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两家船企产值均超过百亿元,全市现有船舶及配套产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呈现出“构成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布集中”的集群效应。
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是泰州向“新”而行的坚实脚步。“泰州拥有1个国家级、8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好、后劲强、空间大。”秦猛介绍,新材料方面,泰州拥有世界“单打冠军”产品23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氯碱、烯烃产业链;新智造方面,泰州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融合创新为契合点,持续提升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半导体刻蚀清洗和真空封装设备、工业母机、机器人减速机等优势产品制造水平,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新型显示、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领域;新能源方面,泰州重点发展高性能储能锂电池、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池产品以及关键材料,打造风电、核电等特色板块。
未来产业是泰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晨”光力量。目前,泰州正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紧扣“泰州产业未来化,未来产业泰州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等X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努力抢抓未来发展先机。
“产、水、文、人”四篇文章中的“水”,就是以“江河湖海”的交相辉映,打造一个生活富裕、美丽宜居、活力迸发的幸福水城。“文”就是推动人文“三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厚植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彰显城市品格,让泰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芳华。“人”就是构筑起凝聚人心、集聚人气、汇聚人才“泰有引力”的城市引力场。泰州于2024年首次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新引进青年人才4.2万名、高层次人才2913名。
秦猛介绍,近期,规模各为10亿元的江苏泰州新材料产业专项母基金、江苏泰州大健康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正式落地,赋能产业向上跃升。“‘早点来泰州,泰州来早点’,这是幸福水城的诚挚邀请。我们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秦猛表示。
“到泰州,泰周到”是泰州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为持续擦亮营商品牌,泰州今年正在努力做到“以四到四办换四心”,即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面面俱到。该办的事坚决办,决不能拖;能办的事马上办,决不能等;难办的事设法办,决不能放;合办的事协作办,决不能推。让企业家办事更省心、发展更顺心、生活更舒心、扎根更安心。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
打造“泰生活、生活态”新IP 走好新时期“沪泰路”
4月12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在泰州产业新生态交流对接会暨2025上证春季所长座谈会上为泰州未来发展提出“十策”,为走好新时期“沪泰路”、促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泰州已培育形成生物医药、高技术船舶、化工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沪泰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张学良认为,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方面,沪泰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空间广阔。“上海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在万亿元左右,复旦张江、迈博太科、泰康生物等一批沪字号药企在泰州发展,复旦大学也已与泰州共建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未来,泰州可主动策应上海张江,在健康数据开发、人才资本流动、项目飞地建设等方面强化协作。”张学良建议,可进一步完善“离岸研发孵化,泰州转化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承接上海、苏南等地科研成果外溢,推动高水平研发成果在泰转化。
在金融支持沪泰制造业协同发展方面,张学良建议,泰州应加大主导产业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大健康产业体系、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光伏和锂电四大产业集群,研究推广专项金融产品。同时,强化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功能,用好市天使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引领社会资本投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技术项目、“专精特新”企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创新消费场景方面,泰州有三大抓手:一是通过文化的“活化”带来发展与增长,其中可重点打造、推广“泰州早茶”这一张重要城市名片。二是以高品质公共服务释放“泰有引力”。特别是在医疗服务方面,泰州可通过吸引外资加快医疗领域扩大开放,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合作模式加强区域内高品质医疗服务合作共享,依托优质生态环境和医疗资源发展健康产业与医疗旅游。三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品质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是最宝贵的不可贸易商品。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以及消费空间界限的不断突破,注重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共享的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正成为城市促进消费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张学良表示,当前,上海正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长三角正聚力打造世界级消费中心城市群,泰州已经打响“到泰州,泰周到”的营商品牌,接下来“泰生活、生活态”可以成为泰州新IP,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转型中拉长长板、发挥特色。
探产业觅合作
百人考察团走进泰州
4月12日,以“创新·融合·共赢”为主题的泰州产业新生态交流对接会暨2025上证春季所长座谈会在泰州举行。当天,百余位来自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的嘉宾组成产业考察团,兵分三路,实地调研了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以及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实地探访看成果,深入交流寻合作。
探寻泰州三大产业发展密码
泰州医药高新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考察团走访了康为世纪和荃信生物两家上市企业。
“泰州优质药企与产业园众多,此次来到泰州,我们期待与泰州医药高新区多多交流,寻求与高新区产业园的合作机会。”中环数科副总经理涂娟表示,希望将公司针对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开发的零碳产品及解决方案带到泰州。
目前,泰州医药高新区内已有8家企业成功上市,初步构建了“4+2”产业体系,即生物药(疫苗、抗体药)、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现代中药4大主导产业,特医配方食品、动物保护产品2大特色产业。
近年来,泰州海工装备产业加速跃升,目前拥有两家产值超过百亿元的船企,分别是扬子江船业和新时代造船。考察团来到位于靖江市的新时代造船厂实地调研,探寻“中国船都”转型升级的密码。
“调研完新时代造船厂,我的直观感受是整个生产现场分段堆放得满满当当,生产繁忙。这体现出新时代造船厂以及整个船舶行业的在手订单非常饱满,行业景气度高涨。”浙商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邱世梁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享了调研体会。
中环新能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李梦琳希望通过了解泰州船企的经营发展情况,探寻与泰州船企的合作机会。“我们集团的全资公司,在南通与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等造船企业有节能、减排、降耗方面的业务合作。这次来到泰州调研,我也想看看和泰州的船企有没有减排降耗方面的合作机会。”李梦琳说。
在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团调研了结构力学特性智能化测试技术在泰州海工装备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首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韦志超表示,通过此次调研,看到了泰州良好的民营企业发展势头与营商环境,也引发了关于海工装备产业如何带动周边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考。
“作为泰州人,没想到我们家乡企业发展得比印象中的还要好,不少企业具有全球影响力与话语权,现场调研后很振奋,有理由相信,在‘泰周到’的营商环境下会在中国乃至世界听到更多泰州声音。”东南大学泰州研究院执行院长顾兴中表示。
共话机遇共谋发展
“优质的营商环境对企业、人才、资本都至关重要,营商环境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就快。泰州为政者秉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理念,这种务实高效的政务生态是企业深耕发展的沃土。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创业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通过实地调研,首药控股董事长李文军对泰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印象深刻。
维康药业董事长刘洋也同样感受到了泰州在营商环境建设上的用心。他表示,政策落实与兑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之一,泰州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足见对企业的重视。泰州市委书记提及的营商环境思路,让企业感受到泰州是值得投资的热土。若未来公司有扩张计划,会优先考虑在泰州布局发展。
均瑶集团总裁王均豪说,因仰慕颇负盛名的泰州学派,他曾游历泰州,一直想来泰州寻求发展机会。他想策划一场与泰州学派及古琴文化相关的展览与演奏会,与泰州共同打造文化亮点。“该事项此次已达成一致,接下来将快速对接,以文化发展助力经济创新。”王均豪说。
中圣集团董事长郭宏新则有意在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方面寻求与泰州的合作。“过去光伏行业发展中最大的痛点是硅料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和高能耗,我们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技术研发和创新,使多晶硅成本从每公斤33美元降到了4.5美元,电耗从平均45千瓦时至80千瓦时降到了15千瓦时,极大解决了太阳能产业的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郭宏新表示,未来希望有机会参与泰州的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帮助泰州做好园区热管理,打造零碳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