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巨大,‘软’‘硬’联通和协同融合是释放这一潜力的关键。”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手游副董事长冼汉迪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冼汉迪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进行建言。今年全国两会,冼汉迪围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协同发展、开展场景化数据跨境流动试点、优化两地车辆跨境管理等提出建议。
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
冼汉迪认为,“开放”与“协同”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坚持的理念。只有保持开放,大湾区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协同”则是实现大湾区内部资源高效配置的关键,也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向。通过“协同”,促进大湾区城市间的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不仅能够推动大湾区的快速发展,还能为区域内的居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例,冼汉迪说,香港正在建设和完善AI发展生态圈,推出了人工智能资助计划等支持政策,设立了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香港微电子研发院,投资了思谋科技和银河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还计划筹办“国际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论坛”和“国际机器人大会”等。当前,香港发展AI产业存在人才短缺、应用场景有限等不足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与大湾区城市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香港有望在AI领域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冼汉迪认为,“香港研发+湾区转化”的协同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湾区内各城市的优势。同时,加强市场服务将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深港两地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当前区域联动缺少法律保障、科研要素流动不够通畅等问题,冼汉迪建议,支持深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立法工作,加快出台科研人员流动便利化措施,进一步完善科研物资跨境流动“绿色通道”,助力科研要素高效流通。
优化“软”“硬”联通推进市场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香港人掀起“北上消费”“北上养老”的热潮。冼汉迪认为,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大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融合的结果。通过购物、旅游、娱乐、养老、医疗等活动,大湾区居民增进了对彼此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的了解,拉近了心理距离。可以预见,未来大湾区内居民的交往将更加密切。
冼汉迪建议,优化两地跨境车辆管理措施,为大湾区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例如,开放粤港两地牌车辆第二个陆路口岸通关权限,让两地牌车辆能够选择距离目的地更近的口岸入境,从而减少通勤时间和交通成本。探索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区域实施陆路口岸“一道两检”通关模式,即在一处通关通道刷脸便可同时完成两地检查,让跨境交通更加便利。
大湾区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民众对于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是频繁往返两地的人员,对于通信服务的便捷性和稳定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冼汉迪表示,旅游消费期间的扫码付款、商务工作的在线会议等,都需要稳定的通信网络,建议加强香港和广东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合作,推进粤港两地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让内地与香港的手机号在对方区域漫游时,均能享受与本地相同质量的网络服务。
冼汉迪还建议,探索大湾区企业间的数据资源跨境流动、共同开发,形成数字化合力,推动大湾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