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外部环境缓和的利好作用下,港股创新药板块反弹迅速。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931787)自今年4月7日大跌20.55%并于4月9日触底713.02点后出现快速反弹且弹性很足,表现远远好于恒生科技指数。4月25日当天,该指数盘中达到阶段高点979.92点,已接近前高1000.95点,最大累涨幅度达37.43%。
简言之,以4月6日收盘价953.29点计算,目前港股创新药整体涨幅已将4月7日当日跌幅填平,并即将回到前高。
而横向对比来看,在经过前期震荡行情后,恒生科技指数今年年初至今的涨幅仅剩12.48%,而港股创新药指数的年初至今涨幅则在近期实现反超,达到31.03%,显示出港股创新药市场显著的抗风险能力和防御属性。
业绩释放与出海成关键
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港股创新药企业绩迎来了大爆发,并大幅超出了市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个别企业的业绩增长,而是行业集体性的业绩回暖,由此成为行业指数持续上涨的主要动力之一。
据广发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2家百亿市值以上规模的港股创新药企中10家营收增速为正,其中营收利润同为正增长的企业共有8家。其中营收增速最大的企业为云顶新耀-B(01952),当期营收增速为341.8%;扣非净利润增速最大的企业为信达生物(01801),为91.8%。
在创新药业绩增长的背后,“出海”成为不得不谈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中国药企在海外市场的License-out交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现出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全球竞争力。据动脉智库数据,2020年创新药领域License-out交易额仅约110亿美元,2024年中国药企的对外授权则创下历史新高,总交易金额达到了519亿美元。2025年前两月的该项目金额已经超过80亿美元,进入了明显的收获期。
而之所以对外授权实现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大幅增长态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易结构升级,从早期的小分子药物授权转向ADC、双抗、siRNA等前沿技术平台输出;二是国际认可度提升,恒瑞、康诺亚等企业多次与默沙东、诺华等MNC达成重磅合作;三是商业模式创新,2024年NewCo模式兴起,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实现风险共担和深度绑定。
以NewCo模式为例,相比于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NewCo模式对国内的Biotech公司似乎更加友好。从模式上看,一方面NewCo模式可以在MNC对引进资产的严格把控之下,另辟蹊径为创新药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公司自身潜力管线的研发和临床研究;另一方面该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本土药企风险。
作为近年来爆火的出海新范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六家本土企业选择了“NewCo模式”作为其产品出海的策略,除康诺亚之外,恒瑞、嘉和生物、艾力斯也都曾有通过NewCo模式成功出海的案例。例如,嘉和生物和岸迈生物的两笔NewCo交易的标的,都是市场大热的TCE双抗,而恒瑞医药的交易标的则是基于代谢疾病明星靶点GLP-1所开发的三款药物。
从基本面来看,医药行业显现出诸多新的产业趋势,比如减肥药、双抗药物、ADC药物、细胞治疗、创新医疗器械等,这些新的产业方向必然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而且中国在生物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这也是海外公司找中国企业合作的原因。
而在政策端,国家也在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出海的支持力度。据智通财经APP观察,近期《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印发,其中便提出,要探索建立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允许免予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给进口药品通关开绿灯。
整体来看,医保局支持创新,集采边际向好也较为明显,这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根本。眼下市场虽然受关税战影响出现一定震荡,但是医药主要是IP出海,受影响不明显,因此当下正成为大资金布局医药赛道的机会。
由此从长周期来看,未来随着出海速度的加快,港股创新药企的业绩增长确定性有望进一步提高。
港股创新药估值回归长牛或已到来
随着港股创新药迎来集体性的基本面修复,在市场定价尚不充分的当下,整个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回归长牛。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今年年初以来在DeepSeek的激励下,南向资金不断涌入港股,市场交投情形改善显著。截至4月24日,A股投资者买入港股的净资金高达6111.01亿元,其中通过港股通相关基金流入的有595.37亿元。
实际上,自去年10月以来南向资金进行了较大幅度的风格切换,主要表现为降低红利板块的持仓比重、同时加大对成长(和顺周期)的押注。但分行业来看,景气成长板块中硬件和半导体被增持幅度最大,医药和软件相对中性。但随着今年3月底4月初,港股科技股熄火,越来越多的资金选择了确定性更高的医疗保健行业。
今年4月以来,南向资金流入前10的行业分布中,金融、医疗保健、工业、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占据前五名,其中医疗保健行业取代了原来信息技术行业的地位,成为了第二净流入的行业,净买入量达到14.80亿股。
从估值层面来看,今年年初以来科技股的放量大涨之后,港股医药板块相比于其他成长行业,估值处于相对安全的区间。
据广发证券统计数据,以wind二级行业划分,医药生物板块当前市盈率TTM为27.1倍,处于2021年以来16.1%分位数;市净率为2.0倍,低于其他主要成长板块,处于2021年以来27.6%分位数。
而在个股方面,百亿港元市值以上的创新药公司中,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再鼎医药、荣昌生物、和黄医药、云顶新耀-B、亚盛医药-B、市销率(PS-TTM)均位于2021年以来20%以下分位数,明显被低估。
由此可见,目前港股市场对创新药板块的市场定价尚不充分,整体估值亟待修复。在目前港股科技股冲高回落叠加资金持续涌入港股的时间窗口下,创新药板块无疑成为资金积极布局的重要方向,而这也有望成为投资者接下来投资配置的重要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