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收取了客户的保费后,需要对这些资金加以管理,在确保应对赔付需要的同时,也能够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从实践来看,保险公司一般都会把大量的保险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这主要是因为资本市场有较好的流动性,而且获利机会较多,特别适合久期管理的需要。
我国保险资金,原本只可投资国债等固收产品,后来允许进入股市,不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保险资金在股市中并不活跃,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其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往往大幅低于政策允许的标准。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是当时股市上下波动幅度比较大,让险资望而却步。二是当时房地产市场比较火爆,把资金以一定形式组合起来投向房地产项目,收益高且风险也不大。但这种局面在近几年发生了变化,房地产市场走弱使得投资险象环生,险资不得不选择退出房地产。而不断下行的市场利率,也使得险资在债券的投资中盈利空间被压缩,甚至有可能出现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保险公司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股市的投资。不过当时主要的投资模式是建立投资组合,或者投资ETF等一揽子品种,充当普通机构投资者的角色。
进入2020年之后,更大变化出现了,险资不但加码买股票,而且还对其中的一些个股重仓持有,以致触及举牌线。据统计,2023年险资共9次举牌8家上市公司,到2024年则20次举牌18家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更是21次举牌17家上市公司。与频繁举牌相对应的是,动用的资金也大幅度增加。2023年中国太保举牌光大环境H股,投入资金8.66亿港元。而今年平安人寿举牌招商银行H股,累积投入资金已经超过583亿港元。
出现这样的变化,反映出在低利率背景下,险资对于经营良好且股息率高的上市公司情有独钟,并且把获取红利作为重要的盈利模式,从而开展长期投资,而之前则比较看重做差价的收益,投资周期相对较短。另外,险资除了关注银行等金融板块股票外,对于公用事业、环保等基础领域板块的投资也在加大。以往险资也会投这些行业的债券信托等,但现在开始直接买股权,这里既有其股票价格相对较低的原因,同时也传递了险资参与其资产整合的意向,投资目的趋于多元化,这也符合作为专业投资者的行为模式。此外,险资举牌的重点是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H股,这里有AH价差的原因,同时H股市场的一些特点更加适合大资金举牌。
险资频繁举牌上市公司,表明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他们要求获得市场话语权以及定价权。举牌行为,在本意上当然是种投资,但又超越了普通投资的范畴,蕴含了做积极股东以及增加对公司影响力的诸多因素。在资本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也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