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航空拖累净利润,核心业务表现稳定;维持“买入”
深圳国际1H22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9%至5.82 亿港币,收入同比增长3%至74.87 亿港币。净利润较8 月17 日业绩预告港币5.57亿高出4%,同比下滑主因深圳航空投资损失达27.10 亿港币,同比扩大18.99 亿港币,以及汇兑亏损7.55 亿港币,同比增加7.74 亿港币。然而,公司的核心业务在疫情期间表现相对稳定,我们认为深圳国际“四轮驱动”
产业结构逐渐显现增长潜力。我们预计2022/2023/2024 年净利润为27.38/36.01/40.09 亿港币(前值:39.84/45.10/48.00 亿港币),并将基于SOTP 估值法得出的目标价下调11%至14.70 港币。维持“买入”。
核心业务收入1H22 彰显韧性
深圳国际核心业务在上半年疫情期间展现韧性。其中,收费公路和大环保业务收入同比小幅下滑3%至49.18 亿港币,主因收费公路收入减少。物流业务收入为9.69 亿港币,同比下降17%,主因毛利率较低和/或风险较高的业务减少。物流板块净利润为1.72 亿港币,若剔除1H21 出售南昌项目获得的一次性收益1.75 亿港币影响,净利润同比增长19%。港口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9%,主要由新开拓业务推动。此外,前海项目(重大物流园区改造升级项目之一)的增资,贡献了29.88 亿港币的税前收益。
深圳航空和汇兑损失拖累净利润
尽管收入同比增长3%,并且前海项目增资贡献了投资收益,但深圳国际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78 亿港币,主要因为公司深圳航空投资损失达27.10 亿港币,同比扩大18.99 亿港币。此外,净财务费用达到13.81 亿港币,同比增加8.78 亿港币。其中,汇兑损失为7.55 亿港币,同比增加7.74 亿港币。
但深圳国际“四轮驱动”产业结构(物流、收费公路、港口、大环保业务)持续有序发展。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以及物流相关业务的发展,我们看好深圳国际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净利润增长前景。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2)疫情影响严重程度超出我们的预期;3)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业务不及我们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