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上半年业绩:公司实现收入163 亿港元,同比下降24%。其中建造服务/运营服务/财务收入的收入分别为41/95/27 亿港元,同比-55%/+0%/-4.3%,占总收入之比分别为25%/59%/16%。收入下降主要是建造服务收入受到建设项目数量减少,以及危固废业务处理单价持续下降所致。归母净利润下降1%至27.8 亿港元。宣派中期股息每股14 港仙。
上半年由于国补回收不及预期,应收账款有所增加,下半年随着国补回收款项增加现金流有望转正。
强化市场拓展,聚焦主营业务: 公司市场拓展稳健推进,上半年公司共投资落实25 个新项目并签署1 份现有项目的补充协议,总投资31.2亿元,涉及垃圾发电及其协同业务、市政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生物质综合利用、光伏发电等领域。新增生活垃圾及餐厨垃圾处理规模分别为2000 吨/日及775 吨/日,生物质原材料处理规模5 万吨/年,水处理规模18 万方/日,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2.5MW。业务模式实现新的突破,首次以EPCO 模式一次性落实多个环保项目。
收入结构优化显现,持续推进降本增效:运营方面,公司整体运营规模仍保持持续增长,上半年年公司生活垃圾处理量2563 万吨,危固废18.6 万吨,农林废弃物处理量375 万吨,提供绿色电力130 亿千瓦时。公司运营收益已全面超过建造收益,由于运营收入占比提升,收入结构有所调整,公司毛利率由35.6%上升至44%,未来将以运营服务收入为主高质量发展。公司采取多元化融资模式,优化融资结构,推动贷款利率压降,发行低利率中期票据,置换境外高息借款降低财务成本。
调整目标价至4.24 港元,维持买入评级:公司作为环保行业龙头央企,聚焦固废、污水、清洁能源三大主业,具备把握“双碳”目标带动下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公司由重资产投资逐步转为轻资产业务发展,资本性支出有望减少, 降本增效措施持续显效, 调整公司2023/2024/2025 年收入预测为350/355/363 亿港元,归母净利润为43/46/49 亿港元。给与公司目标价为4.24 港元,相当于2023 年的6 倍市盈率,对应现价有48%的涨幅,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补贴政策变动、项目运营情况不及预期、成本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