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回顾
2021 年业绩基本符合我们预期
公司公布2021 业绩:收入278.8 亿港币,同比增长10%;归母净利润41.96 亿港币,同比增长0.31%,符合我们预期。对应每股盈利41.42 港仙。由于原材料化学品成本上涨,以及政府因疫情过后取消成本补贴,污水及再生水业务营收增长但毛利率有所下降。
各项业务稳健增长:2021 年分板块业务表现分化,1)污水及再生水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0%至81.5 亿港币,主要得益于污水平均处理价格同比提高9%至1.39 元/吨,污水处理量同比增长16%至52.66 亿吨;2)供水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4%至30.69 亿港币,主要得益于供水服务价格同比增长2.9%到2.10 元/吨,供水服务量同比增长5.3%至21.5 亿吨;3)建造类的综合治理项目和BOT 水厂建设业务营收同比减少4%至131 亿港币,主要是公司实行轻资产策略,综合治理项目投资方针趋于保守所致;4)技术和设备销售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5%至40.6 亿港币。
盈利能力略有下滑:2021 年公司毛利率下降0.9ppt 至37.5%,主要由于技术和设备销售业务毛利率下滑3ppt 至49%所致,分板块来看,1)污水处理业务,国内毛利率减少2ppt 至58%,主要由于2020 年确认部份项目,以及本年度原材料成本上升所致。海外毛利率减少1ppt 至23%;2)供水业务,国内毛利率持平在48%,海外毛利率减少2ppt 至34%;3)建设类收入中,综合环境治理业务稳定在26%,BOT 水务建设业务毛利率减少5ppt 至18%,由现行市场毛利率下跌所致,新BOT 水务项目毛利率相对较低;4)技术和设备销售业务毛利率下降3ppt 至49%,主要由于毛利率较高的技术服务占比下降。
发展趋势
持续提升项目运营效率,广泛拓展业务新增长点。目前公司水务总设计规模约4489 万吨/日,水务运营规模约2977 万吨/日,新增签约水量共计396万吨/日。公司从全工艺减排、新技术研发、再生能源运营和多产业协同等方面入手,我们认为有助进一步提升营运效率,同时公司大力拓展污泥、管网、污水资源化、城市“水管家”等新业务,有望开拓业绩新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估值
维持2022 年净利润48.60 亿港币,引入2023 年净利润53.00 亿港币。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3 年5.7 倍/5.2 倍市盈率。我们维持跑赢行业评级,维持目标价4.00 港元,对应8.3 倍2022 年市盈率和7.7 倍2023 年市盈率,较当前股价有46%的上行空间。
风险
项目开工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