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于1998 年在北京成立,目前拥有两大火锅品牌,分别是注重高性价比和 “一人一锅”体验的呷哺呷哺,以及主打“火锅+奶茶”复合模式的中高端品牌湊湊。我们认为去年以来导致股价下跌的管理层变动问题已很大程度反应在股价,投资者更应关注公司的边际改善。我们注意到湊湊的开店提速,公司的管理团队变化已基本尘埃落定,新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有望促进呷哺呷哺和湊湊品牌翻座率的改善,新烧烤品牌趁烧也有助于打造新的增长曲线。我们维持22 年每股盈利-0.17 元(同比增长 36%),基于更乐观的利润假设,我们将23 年预测由 0.09 元上调至 0.28 元(同比增长 266%),24 年预测由0.15 元上调至 0.38元(同比增长34%)。目标价由 4 港币上调至8 港币,对应 83% 的上涨空间,评级由增持上调至买入。
湊湊稳步开店,成长空间大。湊湊于2016 年推出后成为网红餐饮品牌,以中国台湾风味的麻辣火锅为特色,同时提供了火锅和奶茶的复合业态。湊湊的客单价120-160元,面积600-800 平方米,资本开支400-500 万元,盈亏平衡期3.6 个月,现金回收期16 个月。公司于2020 年中报中首次披露了湊湊的经营数据,湊湊1H22 对公司的收入贡献比重达47%。公司预计今年新开65 家湊湊,高于我们的预期,预计2023 年新开80-90 家湊湊。
呷哺呷哺的翻座率有望企稳。由于门店扩张、竞争加剧等原因,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一直在下降,1H22 为1.9 翻。2021 年公司的管理架构调整后,公司着重强调了呷哺呷哺品牌“高性价比”的定位,增加高性价比的套餐提升翻座率,同时针对高管和餐厅一线员工进行激励,我们预计在高性价比定位回归和更优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政策的刺激下,呷哺呷哺品牌的翻座率有望在后疫情时代企稳回升。
新烧烤品牌趁烧有望成为第三增长曲线。9 月24 日,公司推出了全新中高端烧烤品牌趁烧,旨在打造“烧肉+啤酒+茶饮”的一站式餐饮,口号为“年轻不必设限,潮流聚会必选”。首店在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打浦桥日月光中心开业,面积340 平方米,客单价 250 元,以台式烧肉和欢乐为主。我们预计趁烧的首家门店成功爬坡后,有望在明年在一线城市开更多的门店,趁烧将是公司继呷哺呷哺和湊湊品牌之后在餐饮品牌的又一延伸,有望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
管理团队变动尘埃落定。公司于2021 年4 月和5 月分别经历了前湊湊CEO 和集团CEO 的离任。公司目前的管理层更迭已基本尘埃落定,新任的呷哺呷哺品牌的COO 白杨和湊湊品牌的 COO 赵木铨经验丰富,公司也于去年下半年起实行新的激励机制,让基层店长参与门店分红,将营业利润纳入KPI 考核而非原来的只依据营业额评定,并用年终奖和受限制股票激励高管和区域总经理,力求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呷哺呷哺今年开50 家门店,但是主要由于租约问题关闭60 家门店,预计2023 年呷哺呷哺开40-50 家门店。预计湊湊今年新开65 家,2023 年新开80-90 家。未来湊湊的单店面积会由目前的平均610 平方米下降到600 平方米,呷哺呷哺会由目前的平均210 平方米下降到150 平方米,主要由于门店数量更多后,更小的单店面积利于减弱门店之间分流的影响。成本方面,我们预计毛利率因供应链加强而小幅提升,员工费用率保持相对稳定,租金费用率因集团更注重谈判以及议价能力更强而小幅下降。
评级由增持上调至买入。我们认为股价目前相对低估,我们看好湊湊的发展潜力,看好新管理团队以及新烧烤品牌的催化。目标价由 4 港币上调至8 港币,对应 83% 的上涨空间,评级由增持上调至买入。
风险提示:门店扩张速度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和竞争加剧导致同店恢复不及预期;新品牌孵化低于预期;负面新闻及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