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回顾
1H22 业绩低于我们预期
公司公布1H22 业绩:收入4.05 亿美元,同比增长5.3%,剔除汇率影响后同比增长10.1%。由于研发投入加大、股权激励等非现金支出增加,权益股东应占亏损同比扩大至1.98 亿美元。由于上半年疫情影响终端手术开展、医疗器械制造和销售,1H22 业绩低于我们和市场的预期。
发展趋势
冠脉、骨科和心律管理业务承压。2022 年上半年,扣除汇率影响后,冠脉、骨科和心律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7.2%/2.4%/7.2%,均不同程度低于市场预期。冠脉/心律管理主要受疫情影响,终端手术开展和订单发货均遇到困难;骨科受到疫情和国内人工关节集采影响。大动脉与外周、心脏瓣膜和神经介入业务分别实现(扣除汇率影响)26.6%/44.8%/22.9%同比增长。尽管受疫情扰动,管理层仍对全年增长保持信心,给出全年20%的总收入增长指引,并预计毛利率约61-63%。分板块来看,2022 全年,管理层预计冠脉业务同比增长12-14%,心律管理同比增长7-10%(国内15-20%),骨科同比增长11-13%(国内关节全年双位数增长)。
研发创新持续进展。2022 年年初至今,公司各条业务线取得多项研发成果:国产唯一磁共振心脏起搏器Rega、Neurohawk 取栓支架、一次性使用软性输尿管肾盂电子内窥镜导管、一次性使用夹子(消化道)等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获得中/美监管机构批准上市;二代高速OCT系统提交注册申请;前列腺提拉(绿色通道)完成FIM;自研经导管二尖瓣置换进入FIM;血管内超声(IVUS)完成预动物试验。
关注高值耗材政策拐点。上海医保局5 月将TAVR 耗材纳入医保范围(报销75-80%);北京医保局7 月公布创新器械的DRG 除外支付办法;国家医保局8 月在答复人大提议时表示正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指导各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创新医疗器械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22 年以来,起搏器、冠脉药球和颅内弹簧圈集采结果趋于温和,脊柱、心脏电生理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合理分组竞价规则。我们认为政策端对真正具有技术创新和临床受益产品的支持日渐明晰,我们期待各类利好政策加速以TAVR 和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国产创新器械放量,利好以微创为代表的平台型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企业。
盈利预测与估值
由于疫情影响仍然存在,我们分别下调2022/23 年归母净亏损预测0.24/0.55 亿美元至3.1/2.9 亿美元。我们维持跑赢行业评级,下调基于DCF 的目标价5%至23.4 港元,较当前股价有42.9%上行空间。
风险
集采降价,竞争格局恶化,研发失败,新产品商业化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