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公司公布2022 年业绩:收入8.40 亿美元,同比增长8.0%(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长15.6%);归母净亏损4.37 亿美元(2021 年归母净亏损2.76 亿美元),主要是研发投入加大和各类非现金支出增加。考虑2022 年多方面不利因素,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发展趋势
2022 年业绩总体稳健。尽管2022 全年新冠疫情反复,叠加多方面不利因素,造成公司产品生产、运输、终端手术开展均遇到挑战。但公司各项业务总体稳健。剔除汇率影响后,公司冠脉、骨科、心律管理收入分别增长2.3%/9.5%/3.5%;大动脉及外周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收入分别增长31.0%/43.0%/25.0%/904.8%。
2023 年管理层指引收入25-30%增长,我们预计亏损收窄。管理层预计2023 年扣除汇率影响后,公司整体收入将有25-30%增长,具体来说:1)冠脉收入同比+20-25%,其中标内火鸟支架将有所提价。海外也有良好增长。2)心律管理收入同比+10%,海外同比+7-10%,国内拥有唯一国产MRI 兼容起搏,通过集采提升市场份额,公司预计国内40%同比增长。3)骨科收入同比+10-15%。其中海外收入+12-15%,将受鸿鹄骨科机器人带动;国内市场努力借助集采提升份额,公司预计收入+40%,其中关节+50%。公司预计大动脉及外周、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收入同比+30%/40%/35-40%,手术机器人处于商业化早期,收入将会快速增长。管理层指引2023 年毛利率提升至62%,销售+管理费用率合计小于60%,研发费用率控制在35%以下。我们预计2023 年公司净亏损将会明显收窄。
手术量恢复+集采日渐温和+业绩拐点,器械龙头价值日显。今年2 月国内疫情过峰后,终端手术呈现良好恢复,根据公司交流口径,TAVR 等创新术式手术量达到历史新高。2H22 以来,大规模集采日渐理性科学,脊柱、心脏电生理等均温和落地。我们认为此前压制器械板块的疫情和集采两大因素逐渐消散。我们判断公司作为创新医疗器械龙头企业,2022 年亏损达峰,2023 年将迎来收入增长加速、净亏损显著收窄,投资价值日益凸显。
盈利预测与估值
考虑公司仍在进行创新业务的研发投入,我们将2023 年归母净亏损预测从2.93 亿美元调整至3.39 亿美元,将2024 年归母净亏损预测从1.02 亿美元调整到1.93 亿美元。我们维持跑业评级,下调基于DCF 模型(WACC 为9.2%,永续增长率为0.4%)的目标价10%至27 港元,较现价有49%上行空间。
风险
集采降价超预期、竞争格局恶化、研发失败、国际化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