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近况
公司于上周召开投资者活动日,带领投资者参观芜湖工厂,并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交流。
评论
需求稳步改善,在建面积以及应用渗透支撑需求。公司提及:今年3-4月,终端需求回暖+贸易商补库,带动行业库存从高位的7000 万箱快速下降至4 月底的4000 万箱,厂库下降幅度明显,带动行业价格提振超400 元/吨;而至5 月,终端逐步消化下,厂库略有回升,价格回落;但进入6 月以来,贸易商库存基本消耗完毕,回归刚需采购,公司产销率恢复至平衡状态。而长期来看,公司对需求并不悲观,认为在建工程面积仍较为庞大,同时窗墙比的提升带动单位面积用量上升、lowe渗透率带动双玻、三玻的上行,均将支撑玻璃需求保持稳健。而据卓创数据,本周国内浮法玻璃均价2060 元/吨,较上周均价-58 元/吨,玻璃企业库存环比+0.31%至5229 万箱;社会库存环比+0.25 万架至4.25 万架,5 月底深加工订单天数与中旬基本持平于16 天左右,整体维持稳健态势。
低谷期供给收缩效果显现,僵尸产能逐步出清。公司提及:行业经历快速的上下周期变动,自21 年18 万吨/天(峰值)的日融量下降至去年年底的16 万吨/天(谷底),且后续仍有部分企业存有近月的复产计划。同时,公司提及当前约10%的产能持续处于未开工状态,并且期待通过产能置换、产能销售的方式退出市场,且公司预计行业或逐步收紧产能指标、缩短僵尸产能停产年限,如将2 年未生产的产能剔除市场,以实现供给的再平衡。
差异化逐步显现成效,长期竞争力丰厚。公司提及:由于与住宅相关的普通白玻(高流量、标准化产品)存在一定需求压力,公司正加速转产差异化产品(如色玻、厚玻等),以适应当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当前公司差异化产品占比已从22 年的1/3 提升至50%。同时,展望未来,公司也在逐步加大原材料的自供比重,如石英砂自供比例已超1/3,并积极关注向纯碱延伸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公司提供差异化构建产品溢价、向上游延伸提升成本优势,将持续加宽护城河,引领国内建筑玻璃市场。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维持23/24 年EPS不变,当前股价对应2023/24 年7.8x/5.9x P/E。考虑到地产链资金压力较大,我们维持跑赢行业评级,但下调目标价18%至16 港币,对应2023/24 年10x/7.7x P/E,隐含30%的上涨空间。
风险
竣工需求不及预期,玻璃复产产线数量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