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4 月27 日,公司发布2023 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实现营业收入1455.18 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现归母净利润15.90 亿元,同比增长11.38%,业绩符合预期。2023 年,院内就诊秩序逐渐恢复,叠加公司全面推进服务一体化及数字化转型,销售规模及运营效率有望同步提升,期待公司业绩稳健增长。
事件
公司发布2023 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
4 月27 日,公司发布2023 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实现营业收入1455.18 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现归母净利润15.90 亿元,同比增长11.38%,业绩符合预期。
简评
业绩稳步提升,国谈品种销售短暂影响毛利率
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5.18 亿元,同比增长14.04%,主要由于院内诊疗秩序恢复,居民用药需求同比显著增加,分销行业恢复性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15.90 亿元,同比增长11.38%,增速略低于收入增长,主要由于:1)23 年医保目录于3 月1 日正式执行,国谈品种销售增加导致毛利率略下降0.33 个百分点;2)公司对国大药房权益占比较低。
核心子公司表现良好,利润端贡献较强
2023 年第一季度,核心子公司国药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12.26 亿元,同比增长1.50%,实现归母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10.86%;国药一致实现营业收入186.87 亿元,同比增长8.96%;实现归母净利润3.62 亿元,同比增长43.53%,利润端贡献明显。我们认为,2023 年,防疫政策已优化,院内就诊秩序逐渐恢复,叠加公司持续转型创新,期待公司业绩稳健增长。
创新制造,器械分销延续高质量增长
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医疗器械板块实现收入183.43 亿元,同比增长15.91%,实现归母净利润2.26 亿元,同比增长7.61%,整体延续高质量增长趋势。我们认为,公司持续加强研发创新,目前已经完成4K 除雾内窥镜系统、4K 荧光内窥镜系统及数字化外科诊疗交互平台的研发设计,自主品牌管线进一步丰富,为长期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C 端服务能力,医药零售规模效应凸显
2022 年,公司重点提升未覆盖地区及面向医院业务的覆盖率,持续扩大零售门店规模、加强业务布局,2022 年,公司共新增门店494 家达到10753 家,其中SPS+专业药房减少21 家为1440 家,国大药房新增515 家达到9313 家,就双通道门店而言,公司2022 年共新增480 家达到883 家,已覆盖全国开通双通道资质城市的90%。我们预计,公司未来仍将加速门店布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运营效率,随着门店经营恢复常态化,2023年医药零售板块恢复性增长可期。
国谈品种销售短暂影响毛利率,期间费用控制良好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7.52%,同比下降0.33 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国谈品种销售影响。销售费用率为2.84%,同比下降0.14 个百分点,控费效果较好;管理费用率为1.19%,同比下降0.08 个百分点,保持相对稳定;财务费用率为0.38%,同比下降0.16 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年初资金充足,一季度带息负债规模减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34.55%,主要由于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增加。存货周转天数为39.1 天,同比减少0.7 天,基本保持稳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110.4 天,同比减少21.3 天,主要由于下游回款同比有所改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66.3 天,同比减少4.8 天,基本保持稳定。其余财务指标基本正常。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随着疫情趋于常态化,公司经营回归正常,展望2023 年,我们预计公司会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落实一 体化及数字化转型,看好公司长期业绩稳健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6073.57 亿元、6559.45 亿元和7084.30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0%、8.0%及8.0%,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78 亿元、101.28 亿元和109.3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0%、8.0%及8.0%,折合EPS 分别为3.01 元/股、3.25 元/股和3.51元/股,对应PE 为8.0X、7.5X、6.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1)药品集采风险:药品集中采购范围逐渐扩大,可能对公司产生一定的降价风险,影响公司部分业务收益,而且随着带量采购中标品种增加,其规模过大有可能对公司经营收入和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2)改革与业务转型风险:公司属于国企,倘若国企改革不及预期,员工长期激励效果不足,或对公司长期收入增长存在不利影响;
3)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主要竞争者或新进者可能会削弱公司的相对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4)应收账款周转风险:倘若公司应收账款周期延长或无法收回,或将为公司带来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