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彩妆的竞争格局变迁,解构品牌长青要素。
彩妆经历了三个周期,第一是2017 年之前,这一时期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是以美宝莲(市占率10%以上)为代表的国际大众彩妆品牌,同时卡姿兰、玛丽黛佳也占有一定份额。第二,2017-2021 年,随小红书种草平台、KOL 以及直播带货的崛起,新渠道的出现给了新锐品牌以发展机会,期间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品牌相继成立,国货彩妆迎来快速增长;国货彩妆品牌市占率在21 年达到高峰(top50 品牌,国货市占率28.5%,较2019 年提升7pct)。与此同时,国际彩妆品牌也表现出强势发展。第三,2022 年之后,短期内市场没有再出现新渠道与新的流量机会,在存量场的竞争下,格局表现分化,CR5 依旧坚挺,中腰部品牌在存量场的竞争中更加激烈(CR10、CR30 的市占率近两年略有走弱,同时品牌排名变化也更大),而底部小品牌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CR50 提升)。
过去渠道的变革催生了品牌迅速突围的契机,但新锐品牌崛起后持续“长红”与“昙花一现”的分水岭,我们认为本质是流量驱动与品牌驱动商业逻辑的差异。因此,未来新锐品牌的决胜点,在于能否从“卖货公司”进化为“价值符号”,在此过程中,虽然流量和GMV 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新品牌必须要通过流量收割完成品牌冷启动,GMV 是保证生存的氧气;在品牌发展期,GMV 又是转发为研发、供应链、内容生产的燃料资本),但GMV 与品牌价值应该呈现出“螺旋上升”才是新锐品牌长期发展的最优解。
何以看待毛戈平的长期价值:GMV+用户心智+品牌资产达到精密平衡,底层核心价值来自于优质的产品供给、用户心智的建立和品牌资产的稀缺。
1)用户心智方面,第一,毛戈平摒弃传统国货"性价比"路径,选择从线下百货专柜切入,锚定高端市场,通过物理空间的高端场域关联,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中国奢侈美妆"的品牌基因——无形中完成了品牌价值的对等传递。第二,毛戈平老师作为影视剧御用化妆师及明星导师,其本人沉淀二十余年的行业权威与美学话语权,天然形成了高势能信任背书。第三,毛戈平通过光影美学与东方美学的融合,实现了技术理性与情感价值的双重渗透,提供了具备差异化且更加优质的产品。毛戈平品牌已然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了更具差异性的认知,即高端+专业度+行业引领地位,这也是比较其他品牌难以复制与突破的壁垒。
2)品牌资产方面,高溢价+高LTV,品牌长期资产稳定向上。一方面,毛戈平品牌高端定位深入人心,严控折扣力度,线上整体的折扣力度维持在9 折左右,毛利率基本维持在85%以上。另一方面,拥有高质量、忠诚、粘性强的会员体系。24H1,公司会员人数1240 万人,其中线下会员人数为420 万人。22 年线下会员中,美妆、风尚、白金风尚、至尊风尚会员人数占比分别92.3%、4.6%、1.8%、1.3%,但零售额贡献度分别为19.5%、25.4%、21.5%、33%,其中白金/至尊会员年均消费金额可达5000~12000 元、复购率80%以上。24 年公司线上&线下会员总数为1500 万人,进一步实现人群的快速增长与品牌资产积淀。
毛戈平成长的确定性:品类和渠道的不断突破,这是品牌价值的短期必然结果。
(1)产品端,彩妆品类完备,底妆地位稳固,增长看点丰富;护肤处于发展阶段,空间可期。
1)彩妆产品的发展,经历了从专业产品→做大众类目产品→讲东方故事的阶段。早期毛戈平彩妆产品更多为高光、粉膏等专业产品,之后逐步向大众类目的气垫、粉底液拓展;目前已经建立起完备的彩妆矩阵,涵盖底妆、光影、色彩等全系列产品。此外,2018 年开始毛戈平与故宫文创合作,2019 年1 月推出“气韵东方”系列第一季新品(目前已经推至第五季)。在占据彩妆市场规模一半的底妆赛道中,毛戈平已经建立起较强的品牌心智,其中24 年粉膏收入超过4 亿元、占彩妆比重17%;近一年,毛戈平底妆销售额在抖音渠道排名位列第二,达到5.04 亿元。
2)护肤品端,毛戈平以“化妆需求”为切入口,其重点产品以“妆教+护肤教学”组合内容输出,实现从“化妆需求”到“皮肤管理”的生态闭环。目前已经形成奢华鱼子系列、黑金系列、奢华至臻系列、净悦系列、养肤焕颜系列、塑颜紧致系列等,其中鱼子酱面膜24 年销售额超过8 亿元,占护肤品收入57%。公司护肤品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未来随品类迭代更新、公司线上推广,预计将有较好表现。
(2)渠道端,线下同店表现优异,逐步加密覆盖;线上稳扎稳打,推品成功率更高,客群不断扩大。
1)线下渠道,公司24 年共378 个自营专柜+31 经销专柜,按照单个专柜贡献收入计算,24 年为465 万元/个专柜,较23 年提升15%。相比于公司头部的专柜1500 万元以上的收入体量,还有提升空间。此外,公司募集资金中15%将用于扩大线下渠道,每年新开设30 个专柜、每年对70-100 个现有专柜升级翻新。
2)线上渠道,公司线上线下做好了产品区隔,线上产品往往是线下已经推广过的产品,同时推出小规格的包装。线上平台打法相对稳健,推品均衡,24 年线上渠道17.8亿元/+51%,占比47.8%,期待后续的持续高效转化。
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 预计25-27 年收入分别为51/65/81 亿元,YOY+31/28/25%。25-27 年净利润分别为11.5/14.6/18.6 亿元,YOY+31/27/27%。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消费表现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新品推广不及预期、研报信息更新不及时、市场规模测算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