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公司2024 年产品收入超82 亿元,同比保持40%以上强劲增长,商业化成绩亮眼,销售额符合市场预期。在此基础上,公司2025年将有6 款新产品陆续上市销售,同时随着托来西单抗(PCSK9)成功进入医保目录,我们认为公司2025 年的商业化成绩将更上一层楼。整体看,公司商业化成绩持续亮眼,并稳步向2027 年国内200 亿营收目标迈进,看好公司后续发展。
事件
2 月6 日,信达生物发布2024 年全年以及四季度产品收入公告。
点评
2024 年全年产品收入符合预期,2025 年公司创收有望更进一步公司2024 年产品收入超82 亿元,同比保持40%以上的强劲增长。同时,公司2024 年四季度产品收入超20 亿元,同比增长2 5%。
2024Q4 报表端环比有下降,我们认为是渠道库存调整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同时托莱西单抗2025 年1 月1 日进入医保,其一次性的渠道价格调整补偿预计也反映在Q4 产品收入中,但并不影响公司销售基本面的稳健性和长期增长潜力。回顾2024 年,公司取得了靓丽的产品增长,商业化成绩符合市场预期。公司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领导品牌,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持续保持强劲增长趋势,在各个适应症上实现持续放量。在此基础上,公司的创新管线药物如雷莫西尤单抗和托来西单抗等产品持续实现放量,为收入增长贡献新动力。
展望2025 年,公司将有6 款新产品陆续上市,产品覆盖多个治疗领域,有望进一步推动公司收入增长。这六款产品包括达伯乐(ROS1 抑制剂)、奥壹新(EGFR TKI)、捷帕力(三代BTK 抑制剂)、玛仕度肽(GLP1/ GCG)、替妥尤单抗(IGF-1R) 和匹康奇拜单抗(IL23p19)。其中,玛仕度肽将有望为中国上亿的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群提供全新减肥用药选择。在此基础上,信达生物的托来西单抗已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有望在大市场中实现进一步高速放量( 根据米内网数据,阿利西尤单抗和依洛尤单抗两款PCSK9 单抗202 4 年上半年合计销售额超11 亿元)。
综上,我们看好公司在2025 年以及后续的表现,预计公司的商业化成绩将在2025 年走上更高一层台阶。同时也对公司实现20 2 7 年国内200 亿产品收入保持信心。
创新管线持续推进,公司肿瘤持续推进“IO+ADC”策略在肿瘤领域,公司将持续推进“IO+A DC”策略。
在IO 领域,公司核心管线IBI363(PD1/IL2α)将在2025 年迎来多项催化:1.读出NSCLC、CRC 和黑色素瘤POC 数据,视sqNSCLC POC 数据启动三期注册临床;2.启动1L CRC 和1L NSCLC 早期临床;3.完成海外2期安全性评估,启动海外2 期剂量拓展入组。在2024 年多个会议中,IBI363 已公布多项实体瘤数据, 在I O 冷/热肿瘤中均展现优异临床数据,2025 后续临床数据值得期待。
在ADC 领域,公司将推进三项A DC 技术平台发展:SyntecanE(代表药物IBI343 CLDN18.2 ADC)、Sot o T x(代表药物IBI3009 DLL3 ADC)和DuetTx(双毒素ADC)。在此前,公司的IBI3009(DLL3 ADC)已经授权给罗氏,成功实现授权出海,我们认为基于公司优秀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临床执行,“IO+ADC”下的临床药物将有望在将来持续读出优异临床数据。
公司核心管线持续推进,未来一年有望迎来多项催化非肿瘤管线中:①玛仕度肽 6mg 规格的减重适应症有望获批,9mg 及头对头司美临床数据读出。②眼科重磅双抗VEGF/补体有望完成III 期临床入组。③甲状腺眼病重磅药物替妥尤单抗有望获批上市。④银屑病重磅生物制剂匹康奇拜单抗有望获批上市。肿瘤产品管线中:①IBI363(PD-1/IL2α)将披露NSCLC、CRC 和黑色素瘤POC 数据。②IBI343(CLDN18.2 ADC)有望披露更多实体瘤数据。③三代EGFR TKI 利厄替尼有望获批上市。
我们认为,基于信达生物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肿瘤与非肿瘤管线临床进度的高效率推进,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催化剂事件将层出不穷,公司价值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公司在肿瘤赛道的广泛布局已初具规模,高价值的临床产品有望将公司肿瘤赛道的收入进一步提升并让边际成本持续下降;非肿瘤赛道中,公司已在代谢、自免和眼科领域进行广泛布局,已上市与在研产品兼具竞争力强和进度领先。我们预计信达生物2024-2026 年收入为82.50 亿元、107.32 亿元和153.83 亿元,采用 DCF 估值,公司合理市值为 1167 亿港元,给予目标价至71.92 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新药研发不确定性风险。新药研发作为技术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成功率低的特点,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获批上市,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每一环节都有可能面临失败风险。现有产品或治疗方式也有被新疗法和新技术替代的风险。
商业化风险。医保控费超预期,导致创新药定价不达预期;尽管公司有独家品种处于放量阶段,但 PD1 及生物类似药市场竞争激烈,可能导致销售份额不及预期或销售费用率高于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