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主动力促回款,虽然牺牲短期利润,但却能更好应对短期偿债需要。我们虽然下调公司的业绩预测和评级,但我们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有信心。
公司公告,2022 年上半年核心净利润45-50 亿元,同比下降67%-70%,股东应占净利润约2-10 亿元,同比下降93%-99%。公司公告盈利预警的核心原因包括:结转放慢、毛利率下降、减值增加和汇兑损失。
资产负债表安全第一,利润表得失第二。进入2022 年,日益动荡的信用环境之下,公司在境内外市场的融资能力衰减,债券收益率走高。公司如果要保证债券的兑付,除了消耗现金之外,就必须以经营性回款回填融资性现金流净流出。
在销售大势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这必然意味着盈利能力的损失。短期而言,没有什么比保证交付和保证债券兑付更加重要,牺牲短期利润在所难免。
控制拿地放慢节奏被动缩表,将不得已牺牲行业规模排名。公司在2022 年以来拿地极为谨慎,严控成本开支,放慢开发节奏,在保证交付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建安开支。我们相信,这种做法是极负责任的,只有确保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才有未来可言。但我们也预计这种做法将使得公司未来的可销售货值去化难度更大,因为容易去化的资源已经消耗了一部分,且新货没有得到补充。我们预计,公司的行业销售规模排名在2023 年起将下滑,但能换来资金链的安全和公司的可持续运营。
低线城市并非只有缺点。长期而言,现代经济存在的前提就是信用,信用如果不断塌陷,任何企业都难有存在的土壤——假定企业不能获得任何融资的评估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坚信,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将随着政策的支持而逐步复苏,预计非公开的信贷融资恢复更快,公开的债券融资恢复更慢,境内的融资恢复更快,境外的融资恢复更慢。这是因为,单家银行更能迅速厘清企业的资产负债详情。但在融资环境复苏之前,企业只能以最谨慎的心态,应对最危险的局面。本质而言,企业抗风险能力取决于其资产质量和现金回流态势。
虽然市场普遍认为低线城市的项目销售去化有难度,但低线也有土地款补缴规模要求很低、建安节奏调整灵活、后期建安开支占总成本比例大、预售门槛可能较低等优势。对公司而言,如能以最精益化的尺度规划各项目现金流,确实较一二线城市项目更容易压缩现金开支。
人才储备是企业复兴的基础。我们欣慰,公司虽然遇到困境,但主要管理层并未流失,核心经营骨干队伍也保持稳定。在风急浪高的市场环境之下,我们认为企业存续的核心资产并不是某几块土地,而是公司发展至今谨慎进取的管理层和区域管理人才。
风险提示:8 月之后公司销售进一步下降的风险;企业融资环境无法如期恢复,需要不断耗用经营性现金流回填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风险。
投资建议:相信公司具备债务偿还能力,期待公司再出发。我们认为,如果不关注企业主体信用,项目层面的交付风险或可能进一步扩散,所以呵护企业主体信用或将是下一阶段房地产金融政策的重要考量。而且,公司主动力促回款,虽然牺牲短期利润,但却能更好应对短期偿债需要。考虑到公司主动放慢开发节奏,并为保证资金链安全削减库存,我们下调公司2022/2023/2024 年业绩预测到0.67/0.55/0.49 元/股。当前,市占率提升,融资通畅的地产公司的估值在当年PE8 倍以上,但公司面临缩表的处境,业绩和销售规模可能持续下降。类似处境公司的业绩处于高波动状态,估值并不稳定,但历史来看如果公司未来保住信用,则当前估值已经位于历史性低点。我们给予公司2022 年3.5 倍的目标市值,对应2.80 港元的目标价,下调公司投资评级到“增持”。我们虽然下调公司的业绩预测和评级,但我们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