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于3 月25 日发布2021 年报,2021 年公司实现营收42.8 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归母净利3.8 亿元,同比增长32%;新签订单66.5 亿元,同比增长89%。
简评
业绩订单双双超预期,制药、新能源占比迅速提升2021 年公司收入利润实现大幅增长,超出市场此前预期。1)从产品类型来看,传统压力设备实现收入22.2 亿元,同比增长41%;模块化压力设备实现收入19.2 亿元,同比增长45%。2)从下游应用来看,化工、制药与生物制药、电子化学品、动力电池原材料、油气炼化、日化、其他分别实现收入16.7、13.0、4.4、2.6、2.6、1.6、1.9 亿元,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9%、30%、10%、6%、6%、4%、4%。化工、制药与生物制药、电子化学品贡献了主要的收入增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63%、69%、530%。3)新签与在手订单角度,制药与生物制药、化工、动力电池原材料、电子化学品新签订单金额分别为24.0、14.2、14.1、7.6 亿元,占2021年新签订单比重分别为36%、21%、21%、11%;在手订单金额分别为17.5、18.5、11.7、3.9 亿元,占比分别为31%、32%、20%、7%。制药与生物制药领域新签订单已经跃升为占比最高的下游方向。4)毛利率角度,制药与动力电池原材料领域分别达到30.9%、33.3%,同比分别提升8.5、2.0 个百分点,其他领域毛利率多在20-25%区间。
生物制药上游工艺设备技术龙头,供应全球及国内头部客户公司为国内生物制药上游工艺设备技术龙头,尤其以发酵罐、配液系统等压力容器类设备见长。2011 年公司收购法玛度森松,其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模块化工厂解决方案的创始者和引领者。迄今为止,公司已在全球建设了超过75 套模块化厂房设施,其中11 个在中国。2019 年公司与Cytiva 合作在广州建设模块化工厂KUBio 生产基地,而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头部生物药企广州基地均采用KUBio 模块化工厂。公司在上海、南通、武汉建有大规模制造基地和研发/技术中心,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和意大利米兰设有前端、验证咨询技术和研发中心。客户方面全球TOP20 制药巨头中85%以上与公司有合作关系,如艾伯维、安进、阿斯利康、拜耳、Biocon、勃林格殷格翰、GSK、罗氏、礼来、Lonza、MSD、诺华、诺和诺德、辉瑞、赛诺菲等;国内头部生物制药/CDMO 企业如药明生物、药明康德、信达生物、绿叶制药、康宁杰瑞及疫苗生产商如国药中生、沃森生物、北京科兴、智飞生物、康乐卫士、瑞科生物等均为公司客户,2021 年9 月公司成功交付中国首个mRNA 新冠疫苗模块化工厂。
生物制药行业高速发展,产业链设备/耗材市场迅速扩大据弗罗斯特沙利文预计,全球生物药市场空间将由2019 年的2860 亿美元增至2030 年的7680 亿美元;我国生物药市场空间将由2019 年的3120 亿元增至2030 年的13030 亿元;2019 年全球、我国生物药占比分别为22%、19%,2030 年将分别达到37%、41%。据Research and Markets 等机构测算,2020 年全球生物制药设备+耗材整体市场规模约200 亿美元,增速超过10%,其中设备占比约46%,耗材占比约54%(未考虑新冠疫苗);按照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约占全球18%估算,我国生物制药设备+耗材市场约250 亿元(未考虑新冠疫苗)2020-2025年预计增速分别为17%、20%。
生物制药产业链持续景气
据Bioplan 统计,国内生物药产能已由2018 年的约86 万升增长至2021 年的约180 万升。为评估国内生物制药产业链景气度,我们统计了国内30 家代表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产能,30 家公司2021 年合计产能约58.2 万升,占国内总产能比例约32%,根据各公司的产能规划,样本公司2025 产能合计将达到约140 万升,按照样本公司产能放大计算,2025 年国内生物制药产能将达到约438 万升,2022-2025 年总产能增量将达到约258 万升。参照国内某头部生物制药企业的募投项目,3 万升产能对应总投资额约18 亿元,其中设备购置及安装9.8 亿元,据此估算,2022-2025 年国内生物制药新增产能对应设备订单总额有望达到843 亿元,生物制药供应链仍将持续景气。
订单景气合同负债高速增长,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期间费用角度,2021 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分别为1.07、3.75、2.2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36%、80%;三项费用率分别为2.5%、8.8%、5.3%,同比分别变化0.1、-0.5、1.1 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增速显著快于收入利润增速,我们认为与公司持续延伸在生物制药、新能源、电子化学品领域的布局有关。特别的,2021 年报公司合同负债达到21.7 亿元,相比2021 中报增长91%;在手订单57.2 亿元,相比2021 中报增长17%;2021中报、年报合同负债/在手订单比值分别为23%、38%,我们认为主要由行业景气,客户付款积极性提升所致。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4、66、82 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4.7、5.9、7.4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26%、24%,对应PE 13、11、8.5 倍。我们看好公司在生物制药/新能源/半导体/化工等领域的布局,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产品拓展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新冠疫苗相关订单波动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