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拖累2022 年业绩
受国内疫情反复及上海封控,导致门店人流受限和物流运输受阻等影响,公司2022 年收入720.2 亿(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7.6%。分业务看,新车销售18.7 万辆,同比下跌12.4%;新车销售收入580.7 亿,同比下跌8.7%;二手车经销收入33.7 亿,同比上升50.2%;售后服务收入101.0 亿,同比下跌12.5%。综合毛利率8.9%,下跌1.9 个百分点,其中新车销售毛利率2.47%,售后服务毛利率44.8%,二手车经销毛利率8.7%。公司2022年净利润14.3 亿,同比下跌40.6%。由于公司三分之一的门店位于上海,业绩下滑符合市场预期。
预计下半年客流和收入加速增长
虽然一季度消费复苏缓慢,以及“国六B”排放标准即将实施导致厂商和经销商致力于清理旧排放标准的库存,为新车销售的毛利率带来压力,但大部分品牌的旧库存已经清理完毕,管理层相信7 月开始实施新排放标准后销量和毛利率将恢复上涨。我们预测公司2023 年新车销量同比增长7.8%至20.2 万辆(低于管理层预期同比增长10%-15%),其中包括约2.5 万辆独立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12.3%。随着销量和客流恢复,售后服务业务也预计保持双位数增长,我们预测2023 年售后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8.0% 至119 亿。
公司还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独立新能源品牌成新盈利驱动力
管理层有信心2023/2024 年独立新能源品牌销量将分别达至2.5 – 2.6 万和3.5 – 4.0 万辆,比亚迪、SMART 和长城欧拉是主要贡献品牌。在经销模式下,独立新能源品牌的毛利率为7%左右,高于传统品牌的3% - 5%毛利率。随着销量上升,业务效率提升,独立新能源销售有望在2023 年录得盈利,往后有机会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来源。
目标价调整至8.30 港元
我们分别下调FY23E/FY24E 收入10.3%/11.6%至801.5 亿 / 885.6 亿,以反映上半年消费复苏乏力和我们较保守的新车销量预测。由于独立新能源品牌销售提升以及售后服务效率提升,预测FY23E / FY24E 整体毛利率攀升至9.4% / 9.8%。最后,我们下调FY23E / FY24E净利润至20.4 亿 / 25.9 亿。目标价估值从5 倍上调至7 倍FY23E 市盈率,以反映公司运营从疫情中恢复,新目标价8.30 港元,上调评级至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