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公司发布了2024 年Q1 业绩,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0.33亿元。Q1 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主要系受到硅料、硅片价格下降影响,其次是公司硅料产能爬坡及研发费用影响。展望后续,拖累公司Q1 业绩表现的因素开始好转,价格端由于颗粒硅品质提升速度较快,近期与棒状硅价差持续收窄,成本端由于此前影响开工率的因素已经找到解决方案+鑫环基地下半年即将出爬坡期,预计成本还有改善空间。当前硅料行业竞争加剧,长期L 型底部区间趋势明确,行业将进入到比拼成本的淘汰赛,而颗粒硅当前市场认可度快速提升,成本优势显著,走出本轮硅料周期低点的确定性最强。
事件
公司发布了2024 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期内公司未经审核拥有人应占利润约为人民币0.33 亿元,未经审核收入约为人民币54.7 亿元。
简评
Q1 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主要系受到硅料、硅片价格下降影响,其次是公司硅料产能爬坡及研发费用影响。
价格端,参考PVinfolink 数据,Q1 硅料、硅片含税均价分别为6.7 万元/吨、2 元/片,分别同比下降67%、64%,大幅下降。
由于硅片价格降幅较大,公司硅片业务出现亏损;
成本端,一方面,Q1 公司位于内蒙呼和浩特的12 万吨新增产能正处于爬坡期,导致Q1 硅料产能开工率整体偏低;另一方面,由于电力供应波动影响颗粒硅流化床洁净材料使用寿命,也对开工率造成一定影响;
研发费用端,Q1 公司增加了洁净材料替代方案的研发支持,叠加对钙钛矿单节电池及叠层、CCz、硅烷、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投入,Q1 公司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4 亿元。
展望后续,拖累公司Q1 业绩表现的因素开始好转:
价格端,由于当前颗粒硅浊度、杂质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公告披露当前浊度基本全部降至120NTU 以内,5 元素金属杂质≤0.5ppbw 的产品比例超过90%),尤其是石英坩埚寿命延长后单锅拉棒数增加,使用颗粒硅后最后几根棒少子寿命表现更佳,能够降低客户的非硅成本,因此近期颗粒硅与棒状硅的价 差持续收窄;
成本端,一方面,3 月份开始公司引入了新的洁净材料体系,后续即使有电力波动影响,对洁净材料使用寿命的影响也会减小;另一方面,鑫环基地预计下半年全面达产。
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预计颗粒硅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成本、品质优势显著。
投资建议:硅料行业竞争加剧,当前价格水平已经触及行业绝大部分硅料企业的现金成本,长期L 型底部区间趋势明确,行业将进入到比拼成本的淘汰赛,而颗粒硅当前市场认可度快速提升,成本优势显著,走出本轮硅料周期低点的确定性最强。预计公司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01、30.78、42.58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0.22%、105.09%、38.36%,每股收益分别为0.06、0.11、0.16 元,对应5 月19 日收盘市值的PE 分别为22.23、10.84、7.83 倍。
风险提示:1、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年内硅料、硅片业务亏损的风险。2023 年以来硅料产能迅速释放,导致硅料、硅片价格迅速下跌,硅料行业整体盈利承压,短期甚至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极端情况,公司作为颗粒硅供应商,尽管成本有优势,但年内依然有业绩亏损的风险;2、电力供应波动扰动导致公司开工率受影响的风险。2023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各基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电力供应波动影响,导致开工率较低,成本不及预期,若后续电力供应波动扰动持续存在+公司洁净材料使用效果、供应量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公司颗粒硅产量、成本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