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4 年中期业绩
点评
收入良性增长,主要受到平台、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增长拉动。
24H1 公司实现收入283.4 亿元(+4.6%),其中,①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239.1 亿元(+3.2%),主要因活跃用户数量增长及产品品类的丰富。截至24H1,公司过去12 个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8 亿人(+7.2%)。
②平台、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44.3 亿元(+12.5%),主要得益于平台商家数量增长。截至24H1, 平台商家数量达到8 万家(+122.2%)。分季度看,24Q2 实现收入150.8 亿元(+14.6%),摆脱疫情基数,公司收入良性增长。
毛利率和净利率小幅增长,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24H1 公司毛利率为23.6%(+0.8pp),主要因平台业务收入增长快于自营业务;履约费用率为10.4%(+0.9pp)、销售费用率为5.0%(+0.5pp)、研发费用率2.3%(持平)、管理费用率为2.4%(-0.8pp)。其中,履约费用率的上涨主要因仓储及配送服务成本增加。24H1 公司实现净利润20.3 亿元(+30.2%),实现经调整净利润26.4 亿元(+8.5%),经调整口径净利率达到9.3%(+0.3pp),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们预计线上医保打通将促进线上流量扩容和渗透率提升。自2024 年5 月以来,北京医保局持续推进医保个人账户线上购买非处方药的工作。截至24H1,北京已经有超过350 家医保定点药店接入京东平台,公司服务网络覆盖北京所有行政区,为接入门店最多、用户范围最大、配送时效最快的平台。截至24H1,全国已经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陆续接通线上个账医保支付。我们认为线上医保的打通将降低参保人负担,促进线上用户数量和支付水平提升。
公司已初步形成检测、问诊、购药服务闭环,有望推动医药零售价值创新。在“京医千询”大模型的基础上,公司在To C 端发展到家快检服务、推出智能健康助手“康康”,在To B 端赋能体检、心理、皮肤等专科,在To D 端推出医生辅助诊断工具,在To H 端合作医院助力院内分诊等。未来公司计划持续增加检测项目、发展上门护士等护理服务。我们认为公司正加快发展多端创新服务,有望打开市场空间。
盈利预测和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24-25 年收入分别为574.0 亿元/640.0 亿元,同比增长7.2%/11.5%(前值为621.8/722.1 亿元,下调系当前宏观环境下客单价承压,以及国家药监局对医疗器械产品销售监管趋严的影响。2022 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国家药监局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2022 年第30 号)”,规定自2024 年4月1 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我们预计公司2024-25 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3.4 亿元/47.1 亿元,同比增长4.9%/8.5%(前值为41.8 亿元/48.1 亿元,上调系24H1 实现较好的利润增长和利润率提升,我们预计下半年将保持同趋势)。根据DCF 估值,我们预测1 年后公司股权价值为1,217.3 亿元,对应股价为HKD41.49(基于WACC=8.4%,永续增长率2.0%,),下调目标价48%(下调目标价主要系当前消费环境下收入增长中枢和中长期收入增速的下调,考虑到短期经调整利润率趋势稳定且预计略有增长、线上美容仪、脱毛仪等消费器械的销售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以及未来几年由美国利率波动可能导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化),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互联网相关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