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报告核心解决以下问题:1)智能驾驶功能的量产应用现状如何?技术、产品层面存在哪些发展趋势?2)智能驾驶产业链参与方包括哪些?地平线在其中的生态位和竞争格局如何?3)地平线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具备哪些竞争优势?
一、公司概况——领先的ADAS和AD解决方案供应商
地平线机器人:领先的ADAS和AD解决方案供应商,定位二级供应商;全球客户群广阔,OEM和品牌客户包括奥迪、北京汽车、比亚迪等,一级供应商客户包括Aptiv、博世、Cariad等,生态合作伙伴包括高德地图、英飞凌、恩智浦等;公司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包括主动安全高级辅助驾驶Horizon Mono、高速公路NOA Horizon Pilot、全场景城市NOA Horizion SuperDrive。
发展历程:深化多方合作+产品迭代,智驾方案前景可期。2015-2019年为初创期,公司发布第一代智能计算方案,并成功赋能Robotaxi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2020-2023年经历广泛合作+产品迭代,征程2-征程5量产发行,提出BPUIP授权模式与新一代智能驾驶加速引擎BPU纳什;2024年至今稳步前行,发布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及Horizon SuperDrive全场景智驾解决方案。
股权结构与管理层:截至2024年10月8日,余凯博士持有公司14.85%股权与53.46%投票权,控制权稳定;多轮上市前融资助力公司发展,投资方包括上汽、比亚迪、大众汽车集团等;公司高级管理层多为行业技术专家,从业经验丰富。
财务分析:2022年-2024年收入同比高增,授权及服务业务占比提升;受益业务结构优化,2022-2024年毛利率大幅提升;2022-2024年期间费用率趋于下降;账上资金充足,奠基长远发展。
二、智能驾驶——技术升级驱动市场扩容,国内厂商迎头追赶
行业概览: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构筑汽车行业核心增长极;高级辅助驾驶到高阶自动驾驶引领汽车智能化发展;根据地平线机器人招股书,全球与中国智能汽车销量增加,高级辅助驾驶+高阶自动驾驶渗透率持续提升,2030年全国/中国市场渗透率分别为96.7%/99.7%。
智驾功能:中国L2级以上与NOA功能渗透率提升,价格带持续下探。根据NE时代新能源公众号,中国L2级及以上渗透率持续提升,2024年达55.8%;根据高工智能汽车公众号,NOA为L3级智驾敲门砖,2024年中国市场前装搭载率提升至8.62%;L2级/NOA功能价格带持续下探,主流车企纷纷入局。
行业动态:1)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开启全民智驾时代;2)主流车企城市NOA全国化布局,无图方案加速落地;无图/纯视觉方案引领,NOA方案存在降本空间;3)算法+算力+数据协同,端到端架构为行业技术新范式。
产业链与市场空间:智驾产业链参与方多样,智驾解决方案提供商以芯片+NOA算法企业为主;根据地平线机器人招股书,全球/中国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市场空间持续扩容,2030年全球市场预计达9982亿元,中国市场预计达4032亿元。
竞争格局:地平线市占率提升,大部分主流车企倾向应用J6系列芯片。根据NE时代新能源公众号,2024年地平线前视一体机/域控制器市占率为14.99%/9.97%,比亚迪、长安、东风、广汽等主流车企倾向使用地平线J6系列芯片;智驾芯片向高算力方向演进。
三、核心竞争力——软硬件优势协同引领,生态伙伴持续赋能
业务总览:定位二级供应商,提供产品解决方案&授权及服务业务。
解决方案:提供软硬件一体的多层次智驾解决方案,征程系列芯片量产进度国内领先。地平线提供Horizon Mono、Horizon Pilot、Horizon SuperDrive等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征程系列芯片从征程2至征程5持续迭代,具备高性能、低延迟、低能耗的优势,与理想、比亚迪、广汽埃安、长安等车企长期合作;征程6低中高阶全场景覆盖,截至2025年1月已获得超过20家车企及汽车品牌的平台化合作,2025年起将赋能超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上市;征程系列量产进度国内领先,2025年累计出货量预计突破1000万。
技术引领:AI芯片软硬件协同设计、开发工具栈配套齐全、征程系列芯片性能领先。BPU架构经历多轮迭代,适用Transformer模型;AI芯片经历软硬件协同设计,地平线天工开物、地平线艾迪、地平线踏歌等开发工具栈配套齐全;征程5/5PMAPS跑分超过FPS特斯拉FSD、Xavier,征程6P的Transformer性能相比于主流竞品有10倍提升。
开放生态:BPUIP授权赋能产业链,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持续高增。TogetherOS+BPU IP授权模式赋能整车开发,开放生态下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持续高增;据智驾网公众号,公司已形成生态链接最广、量产应用场景最多的生态伙伴谱系,潜在发展空间广阔。
四、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投资建议:预测地平线机器人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4.76/53.40/74.3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5.04/-8.08/8.63亿元,对应PS为19.30/12.56/9.02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落地不及预期、下游销量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技术迭代风险、国际贸易形势波动风险。